dfg dfgfg sdfsdf fdggg sddsf
國軍戰略指導/總論 萬一老共打過來了,那該怎麼辦? 這個話題,是台灣人民近半個世紀來,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可是在近年來,不管是國防學者,或是喜好國防事務的民眾,對於共軍攻台的基本命題,均著重在「量化」的基礎上,往往將中共要如何藉其數量龐大的軍隊以泰山壓頂之勢解放台灣做為一個憂心的前題。 但是,在現代化的戰爭型態中,「量化」的觀念並不是一個「絕對」的要素,而是一種「相對」的互動。再加上國軍部隊長年來的整軍經武,在戰鬥力上已經不再是居於絕對的劣勢,相對的,以守勢作戰的任何想定中,三十餘萬的國軍在新一代兵力逐步完成整備的情況下,事實上整體戰力實際上已遠遠超過我國的防衛所需。 在這種情況下,兩岸間軍事攻防的基本命題必然要加以修正,整個思考邏輯應將國軍的防衛力量視為主體,要以「國軍將如何反制共軍」取代過去的「共軍要如何攻台」做為命題基準,並將海島防衛上所謂的「局部優勢」,視為國軍反制共軍在數量上的有力保証。 國軍目前對於共軍五年之內的犯台能力評估為: 一、可動用之戰機、轟炸機約兩千一百架。其中包括五年內可以成軍的四十架蘇愷戰機、五十架轟七型轟炸機、一百架的殲八(甲)戰機、一百五十架改良完成的殲七型戰機,其餘戰機仍為老舊的殲六、強五、轟五。整體戰力與我國相當。 二、第二砲兵所能展開的戰略(術)攻擊是以五百五十枚「M族」地對地導彈為主,戰略性的「東風」系列導彈可資運用之數量則約七十枚。 三、一個軍級的空降兵部隊(第十五空降軍),以及可以動員攻台的快速部署部隊(完成整編後約為十五萬人),在空軍全力提供運輸機的情況下,可以進行連續四波的空降作戰,每一波空降的兵力約在八千人左右。不過這項想定的前題是,中共是以軍機運輸為主,若採民航機進行強行著陸的非正規戰法,我軍方預估,中共可以在一天內進行至少六次的空(機)降作戰。 四、中共海軍運輸傳團的運輸能量至今仍是一個未定數,但若以中共海軍為數近七十艘的兩棲艦艇研判,登陸共軍的正規作戰實力可以達到六個輕裝步兵師,約八萬餘人。另動員商船運輸,則可在十八小時內運送十五萬人的部隊跨海而來。 五、中共海軍的作戰艦艇雖多,但在大型作戰艦的數量及武器投射精密度上,仍不及國軍的二代兵力。 由數據上顯示,中共軍力在數量上是佔有絕對優勢的地位。但是,大部隊作戰所動員的跡像是瞞不過世界上的先進大國的,因為太空中近百顆的間諜衛星可以毫不保留的將共軍集結的情報,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送到我國,共軍是根本就沒有機會進行突襲作戰的。 這同時也是我國軍在進行沙盤推演的一慣想定,因為共軍雖握有攻擊的主動權,但卻因運輸能量的不足,無法突破「逐次投入兵力」的戰術劣勢,致使已踏上台灣的部隊必需要有獨立作戰的準備。 所以在這個前題下,國軍部隊所要面對的共軍侵台部隊,將是一支以高戰力為主的空降兵、海軍陸戰隊、快速部署部隊,以及藉由快速艦艇進行滲透攻擊的共軍特戰兵。 就軍事戰略的觀點而言,共軍的打的侵台作戰是屬於「外線作戰」,而我國由於是屬於防守的一方,所以打的是一場以「內線作戰」為主的生存之戰。基本上,國軍的戰力部署是以大兵力集中台灣本島的方式,將重要的戰備物資及戰略預備隊留滯本島,使內線作戰有可資運用的有生戰力,也是我軍方秉持「十大戰爭原則」中的「集中原則與節約」,是一種典型的兵力集中原則。 相較於共軍而言,由於中共高層對於我軍方的各項建軍方案均極為重視,因此,為能有效一舉擊潰我軍,中共也是採取其戰爭原則中的「集中;形成局部優勢,企圖決戰」的戰略指導,試圖以一種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地位迫我屈服。不過,在共軍的渡海能力提升之前,中共期望的集中原則,仍然是空有理想,對於一戰而勝是毫無把握的。 所以,國軍對於如何反制共軍侵台的「戲本」,就以眾所周知的「制空」、「制海」、「反登陸」做為我國防衛作戰的戰略指導原則,同時也是我國軍整建新一代兵力的優先順序。 制空作戰方面,基於台海一旦發生衝突,不論規模的大小,空軍介入戰鬥的比率已高達百分之百,加上空軍又是三軍中最具有高度彈性與立即反應的作戰力量,所以我國在整建新一代兵力方面,對於空軍新式戰機已視若「國寶」,優先排在各項建案前。 以台灣週邊的地緣戰略而言,世界版圖上只有小小一塊的台灣島,卻擁有六個戰術戰鬥機聯隊,而其中的四個聯隊,將配備具有高投射戰力的新式戰機,這個作戰密度事實上已超過有「中東常勝軍」之稱的以色列空軍。 除此之外,在空軍防砲警衛司令部之下,更編制有十四個防砲營及十一個警衛營,建立一道火力密集的低空火網。美國軍方曾透露,在台灣的傳統防空火砲,就算是在百分之五十的戰損情況下,仍然可以有效的對來犯的共軍戰機進行反擊。 由於台灣四面環海,又有諸多具有戰略價值的外島地區,因此制海作戰可以說是為我國所最不願發生的陸戰做最直接的反擊工作。 但或許國人並不了解,我國海軍作戰艦艇的戰力,在遠東地區只有日本超過我國,而且我國海軍的作戰艦隊中,大型作戰艦艇的戰力一直是中共所追不上的,加上我國又有兩個陸戰聯兵旅,有能力執行戰略打擊任務,雖然在編制上只有一個師是做為戰略預備隊,但放眼世界,能夠像我國一樣,有能力進行師級陸戰動員的國家並不多見。 在所有的防衛作戰中,若共軍一旦登陸台灣本島,總數二十萬的陸軍,外加一萬餘人的憲兵,及兩萬五千人的海巡部部隊,將會成為國軍執行反登陸作戰的決戰武力。 所以一旦開戰,陸軍若能在泊地攻擊、灘岸戰鬥與連續反擊中穩住陣腳,進犯的共軍將會置身於一道道的火海中,因為在我國「固安作戰計劃」中,對於如何打一場漂亮的反登陸戰,是具有強烈信心的,因為自從國民黨政府遷台以來,國共間的海島作戰,國軍從未在反登陸戰中失敗過。 目前,我國陸、海、空三軍的兵力總人數為三十七萬餘人,已十分接近「十年兵力精簡案」所期望的四十萬人。雖然陸軍部隊仍有偏高的比例,但是在兵力精簡案中,陸軍即將要以建立作戰旅的編制,雖然在人數上減少,但在機動打擊力上卻增強,以進行戰區內的反登陸、反空(機)降等作戰任務。 事實上,國軍在所有硬體的建設上已經具有相當程度的成果,但是「人」的因素卻愈來愈失去「質」的優勢。所謂的「質」,並不是單以訓練的好壞為主。實際上,「戰鬥意志」才是目前國軍戰力中最無法掌握的一環,也是攸關台灣存亡最大的戰力指數。
yahoo facebook google msn